CPD Interiors|国美馆艺术商店
谈起国美馆艺术商店的改造,时序先倒带一段。当时从事美术馆商店经营的业主,在社群看见CPD Interiors 的设计后进行联系。常将艺术画作或雕塑融入空间,发展性质偏向纯美术类型的CPD Interiors,与业主初次碰面,即因共有热爱艺术的心情而相谈甚欢,双方一拍即合,促成后续的提案合作与企划执行。
像在逛另一场艺术展览
商业与艺术调性之间的权衡,始终是门学问,稍不小心就会偏了方寸;过于高冷固然无法吸引人群,高度零售可能又显得市侩。王伟丞选择一条本质之路。他明确定义空间将延续美术馆的策展形式,「作为美术馆内部的商店,美术馆的定调才会影响店空间,并不会反客为主。所以我们不希望展览的性质到了这边,转变成单纯的商店。」
他观察到以往美术馆商店大多以纯零售角度出发,如果想突破既有客层,势必得做出一些改变。因而提出新建的空间,包含设计呈现、动线规划、业者的商品营运,皆带入展览策划相关的思维,同时增加不同形态功能的可能性:如展演、教学活动、举办讲座,还有咖啡轻食的复合型经营模式,利用沉浸式的体验整合所有机能布局。人进到这里,节奏相对缓慢,形同游逛另一个常设展,只是现场展出物品是可被销售的,借以对外产生更多连结与活化的力量。
用当代审美介入时代记忆
「形式与功能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王伟丞引述美国建筑家法兰克·洛伊·莱特的话。定义空间机能后,相对应的表现形式随之浮现。在形式上他主要分为两点考量:其一是必须符合当代审美学,也就是年轻人看得懂的美学;第二件事则是「文化特点」。
时下的年轻潮流,走向普遍强调「快时尚」和「浅文化」的大众趋势,视觉符号必须清晰明了,能被快速解读,所以内部整体以符合当代视觉美感的白灰色系为主。而浅色调的空间,亦与周围环境稍微脱离,格外衬托它的特别存在。
「文化是我私心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操作设计项目时,我们会探讨旧有的文化脉络为何,进入新时代的展望会是什么?」王伟丞解释现地的商店位置,正好位居早期国美馆的入口处,小时候和长辈到国美馆,都是经由这里进去,后来才因使用上的改变,馆方把入口移到现在的所在地。外面的板岩砖材质,更是自外部延续到内里的主体、地面、墙壁,「这样的企图很明显,当年的设计者希望把外观入口的质感,包覆到拱门以内的接待区,让室内外界线在建筑操作上是模糊的。」象征过往风华的圆形拱门,具备一定的时代意义与共有的文化记忆性,「所以我们不希望去修改旧时代的企图,也不破坏原有结构,而是与之共存,把时间的痕迹保留下来。身为介入的新生代,设计必须独树一格,并维持礼貌性的致敬,明显体现出我们就是后续的新进者。」
比起强势颠覆,他们置入较为软性,有别于原始垂直水平空间的曲线形式聊表敬意。这些蜿蜒的量体宛如从外部流动进来,在空间暂时停留。于此同时,为了呼应原始的文化符码,运用长条状的半光型灯管排列成一个圆拱。当泛光型的圆管灯启动时,不仅充斥日照般温煦明亮的感官效果,还透过不同的元素传递视觉上的延伸,表达模糊室内外界线的相同企图。
不同于一般商店使用投射灯,空间全部是间接照明或较为全局式的照明来解决照明需求,未来若营业时间拉长到晚上,民众一样可以感觉跟白天一样舒适的沉浸式照明。
形塑机能动线与变化弹性的模组化岛台设计
流动型的艺术品商店空间,过道动线即为机能所在,人们跟随水流的波浪形式,在其中自由产生各种行为。平面的探索之外,宛如伸展台般的阶梯,正好是串连商店与楼上展览室的有趣途径。民众观展后可以选择从这里走下,站在不同的高位视角,欣赏曲折的空间地景。
连续性的岛台以模组化的规划形式,能被截成一段一段,任意拆解和重新布局。除了便于制作,主要是希望能保留未来的可变性,将来若想更改样式,这些岛台就像积木一样可重新排列组合。不仅如此,岛台带入人因工学,将机能解构成以高度15公分为基础单位的叠加量体,穿插配置阅读书桌、成人与孩童的休憩座位,以及高低不同的陈列平台机能,分别对照使用状况,设置理想的舒适台高。
基于心理学的动线考量,若是连续性的路径太过冗长,容易在行进间产生疲乏感。他刻意于曲型中切断几个开口,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通到另个区域,空间也更流动一些。走逛的过程,一点也不像在传统零售店,累了可以稍作休息,坐ㄧ下再继续看。
美术馆商店的操作是我们很喜爱的案件。它不是公司主要盈利来源,也非媒体曝光需求,而是因为台湾美术有很多很棒的艺术家,希望能尽上一点推广心意,所以我们付出极大的热忱在做这个空间。借此带入各式各样的目的性,让美术馆艺术商店转化成多功能型的体验场域,提供民众一个激发更多互动,创造交流的可能性。
项目名称:国美馆艺术商店设计机构: CPD Interiors项目地点:台中市西区五权西路一段2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