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

2011-12-7/ 站务签到杂烩/ 设计生活/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
-----透过甘熙宅邸看江南明清民居
一、甘熙故居的概况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邸是曲阜的孔府,为九百九十九间半;而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就是甘熙故居了,为九十九间半。其实甘熙故居多达300多间,九十九间半,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小小得意。
甘熙故居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甘熙父亲甘福在清嘉庆年间,即公元1718世纪建造的,甘熙故居旧时也称友恭堂。甘熙祖籍安徽,道光18年中进士,先后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等典籍,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的影响。
甘熙故居坐南朝北,在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南迁后不愿背弃祖先,面朝北以示“施敬”,坐南朝北,体现了甘氏家族儒雅的家风。
甘熙故居为人称道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组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特点,又带有明显的北方建筑风格,这在中国现存的古代民居中是极其罕见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甘熙故居把江南民居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黛瓦粉墙、清淡高雅,封火山墙,错落有致,而用以表达人物故事以及福禄寿喜寓意的砖雕、木雕,细腻精巧,或人物山水,或花鸟鱼虫,雕工精细,形态传神,无处不在表明它的江南 “身份”。为防止火灾,大院每个角落都有水井,共计三十多口,都是嘉庆年间建造的。甘熙故居也借用了北方四合院的格局,北方常见的连接楼堂的“跑马楼”,同样被移接到了故居中。甘熙故居这种南北建筑交融的特色,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评价为“甘熙故居 民俗瑰宝”。
沿着回环曲折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悠远清丽的丝竹声清晰可闻。这座阅尽了人间沧桑的江南名宅,因其清代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构思和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让人怦然心动。
二、青砖小瓦马头墙
青砖小瓦
江南的清代建筑多为青砖小瓦马头墙,甘熙故居亦然。走进熙南里,你就会看到一面面外观造型简洁的黑瓦白墙,色泽朴素、典雅大方;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轮廓线高矮相间、错落有致。繁与简的比衬,黑与白的搭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在这里得到了经典的演绎。
所谓青砖小瓦实际为当时徽派建筑的特色,外部砖砌高墙,装饰以素面为主。大面积为白色的墙体,只在局部如入口的门楼、门套、门楣以及院墙的漏窗等处饰以小面积的砖雕或石雕。这些砖雕和石雕大都精雕细刻,与洁净朴素的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繁衬简,使整个外观看上去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缛。
清淡素雅,清一色的白墙、灰砖、黑瓦。古代匠师为何会采用这种黑灰白色彩搭配。一种解释是对皇室专用的金碧辉煌装饰的避讳,另一解释是表示自己建屋筑宅的资金非常洁净,没有任何不义之财。除此之外,这种中性色彩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黑、白、灰经过建筑师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尤如音乐以高音、低音、中音谱成的乐章一样组成画面的黑、白、灰结构。同时,在对比的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和表现的作用,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节奏,给建筑外观带来韵律之美。而大面积白色的墙体受到周围环境和光线的作用,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岁月长期的冲刷洗涤,斑斑驳驳的墙面上呈现出一种冷暖相交的多次复色,既不失原来的明朗与单纯,又因此而积淀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古朴美。
马头墙
所谓马头墙实际与古代消防有关。甘熙故居大厅后面就砌有高大的照墙,将内外宅区隔离开来,另外原先每进房屋都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
甘熙故居采用了大量的砖木结构,这种建筑体系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在古代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大,往往“城墙失火,殃及鱼池”,导致成排、整个村落的房子难逃劫难。高大厚实的马头墙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遏制了火患蔓延;同时,马头墙顶端墙头部分还可以抵挡东南季风,保护瓦片不被吹落;另外它还起到挡盗、防贼的作用。
除此之外,高大封闭的白色墙体,显得静止呆板,因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层层跌宕的马头墙高出屋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勾勒出一条条优美的天际线。这种飞檐翘角、突兀多姿的马头墙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和威严,使建筑物具有沉稳感。
天井
甘熙故居是典型的多进穿堂式建筑,其中光天井就有35个。天井,就是各进之间通过墙垣隔成的院落,主要解决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问题。由于南京夏季阳光强烈,温度高,为了避免东西两厢朝夕都受日晒,有意将天井设计成为东西狭长,南北较短,以减小日晒角度,保持居室温爽。通常在天井的墙壁上还会有几个形状漂亮的小孔,可以用来搭凉棚。
江南民居的内部是以“天井”为中心形成围合式的空间,一厅两厢,开敞式厅堂,连同狭小天井的楼层居住单元,以及以这种单元为“细胞”的千变万化的组合。平面布局尽管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三间多进制,而其中最活跃且集数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空间元素就是----天井。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
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庭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庭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天井之构筑还具有民居自身防火的功能,天井将一进与另一进分隔开来,把多进堂屋划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即使某个单元失火时,在天井空间的隔离作用下而可不殃及全宅。因为天井空间可以抽热排烟,使烟气热浪不易聚在室内而朝水平方向扩展,这就为抢救财物及疏散人员争取了时间。且天井内的聚水池即鱼缸平时作为观赏,而同时也是聚水灭火之用,是民居内消防最方便廉价的水源。
另外,甘熙故居内还有许多古井,据说多达32眼,目前尚存十几眼。这些水井除为屋主提供水源之外,另外的功能就是提供消防灭火的水源。
而宅院内的备弄(备用的弄堂通道),其实也是预备作为消防用的通道,如遇火势,人们可以穿过这条备弄去救火。
三、回廊挂落花格窗
门罩
宅门是整座建筑的脸面,中国人历来重视宅门的装饰。甘熙宅第的大门形式总体来说比较朴素,但与整齐单一的外墙相比,又因为添加了装饰,显得富丽堂皇。大门的外框门罩紧贴在高大的素墙上,繁简相衬。
做门罩,这是江南民居特有的一种装饰格式,大型住宅中更多见。在粉墙上的门罩会使大门十分醒目。大门上用石料精磨门框,其上或设贴墙门楼,或设门罩,或砌砖檐,大门用磨砖满铺于门扇,铁皮压缝,钉圆头钉,有阻挡雨水、装饰与防护功能。
正所谓“千斤门楼四两屋”,一切尽在其中。门罩一般为两柱垂花门式,大体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两边为方砖贴面的流柱,流柱下有磉墩,门洞两边是磨砖对缝的鱼鳃墙,墙下有雕工细致的石勒脚,石勒脚做成须弥座的样式,圭角,上下枋、抱负角均有雕刻。门洞上部有石质上槛,门洞左右有砖雀替。门摘中还有两层横枋,枋间有缩进的束编细作过渡,横枋两边有两根垂花柱,柱两边有砖雕博风。门罩的雕饰主要集中在束编细、挂牙、冰盘沿上。
隔扇门
甘熙宅第的隔扇门一般安放在进驻的明间檐柱间,厅堂则全部为落地隔扇门,一樘四扇或六扇。隔扇门外围有槛框与柱枋连接,隔扇,门的上方有檐枋,檐枋上有横风窗。隔扇门从上至下由上夹堂,心仔、中夹堂、裙板,下夹堂组成,心仔、中夹堂和裙板是隔扇门装饰的重点部分。下夹堂采用锓阳的手法雕刻如意和花草,上夹堂则透雕花卉或螭龙图案,中夹堂和裙板剔地起突雕刻精细的纹样,内容十分丰富,纹样有“暗八仙”、“牡丹花”等图案。裙板雕刻内容有“寿字”、“如意”、瓶花“,以及”博古“等内容。心仔额度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冰纹、井字嵌凌等。
除了防御、通风、采光等基本作用外,门还具备了围合空间、划分院落、形成序列的建筑学意义,“庭院深深深几许”都围合在这重重隔扇门之中了。庭院由高墙以及隔扇门共同围合而成,这样的空间有虚有实,室内与室外形成流动的空间组合。
隔扇门自身无论是开启还是关闭,亦或半开半闭,都会形成一个具有韵律的、活动的、虚的面,与墙面形成虚实的对比,创造怡人的室内环境。门的洞开,能拥有广阔的天地,门的紧闭,亦有透明的棂格联通室内外, “尺幅窗”、“无心画”,将青山绿水变成室内的画卷。江南地区使用粉墙黛瓦,与隔扇带有的木色,两者形成色彩上的对比。由此形成的空间虽然简单,但是内容丰富。隔扇成为空间中的点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隔扇门正是因为有了棂格,因此具有了可明可暗的双重性,由此也丰富了隔扇门可变换的视觉美。
室内属于暗面,隔扇门开启时,院落一览无遗,门框起到画框框景的作用,室内室外空间连成一体;隔扇门关闭的时候,同时将室内和室外空间隔断,棂格处形成强烈的剪影效果,棂格发亮的图案花样与裙板的暗结合,好似画卷悬挂在檐口下,隔扇门外门楼隐隐绰绰,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从室外看,隔扇门开启,内外空间就是一体,空间延伸了;隔扇门闭合时,形成一个虚的“面”,棂格中的图案成为这个“面”中的视觉焦点,此时的棂格转变成为暗面,裙板反而成为亮面,与室内的视觉效果恰好完全相反。隔扇门充分利用了光,将自己的美从不同的角度完全展现出来。
花格窗
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窗户是中国建筑的重要构件,它不仅是建筑的采光、通风通道,而且是空间组织和建筑立面造型的重要手段。窗的出现,最早更多的是使用上的要求,采光通风,也有一定的防卫功能,大多不作装饰,比较朴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窗的功能也渐渐地加入了更多的审美功能,使窗具有塑造丰富的空间形象和借景、对景等文化的审美作用。江南民居的窗形式多样,工艺精湛,除了具有实用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使得空间内外交流的渗透性,是建筑内部空间得以分割与延续渗透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其本身的优美图案纹样,别有一番韵味。
甘熙故居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窗为高墙上漏窗。建高墙是处于防御的需要,但是院墙造得过高一方面会使内部院落空间显得压抑和封闭,另一方面高处墙面所承受的风的压力也比较大,对墙体本身结构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古人非常明智的在墙最高处开漏窗,这样既起到了装饰空间的作用,同时又减缓了风的压力。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及,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幻感。
漏窗位置的布置非常讲究平面构图,其大小比例适中,使得墙面上左右疏密适当,上下虚实比例符合视觉审美。同时还要结合隔壁院落的景物,以达到借景和框景的功能。漏窗本身的花纹图样也是一件绝佳的艺术品,如果背后为暗面,则漏窗同样也有剪影的效果。
从民居院落外来看这些漏窗,整个厚重的白粉墙面上只能看到由于漏窗凹进而形成的浓重的阴影。强烈的阴影在墙面上表现成一个竖向的“点”,因此在以江南民居为题材的绘画中,才会用曲线屋顶和窗来抽象地表达民居。
甘熙故居中另一种独具特色的窗为景窗。景窗又称为砖框花窗,主要位于厅堂的山墙或后包檐墙上,山墙部位的景窗其上通常设戗檐。通过景窗首先可以采光、透明、增加室内的宽敞感;其次可以欣赏室外的景色,拓宽景色空间的层次和空间感;再次景窗通常以固定形式与砖细窗框连接,窗芯作成两层,中间配以整块玻璃(窗外有防雨条件的,没有外侧就是一块玻璃),达到挡风避雨的功能,一般是不能开启,多为独立设计的窗。这三种功能是景窗与漏窗最大的区别。
景窗的外框同漏窗比较起来,由于是厅堂内的山墙和包檐墙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外框的大小也和景窗的位置、窗外的景色有很大关系。景窗的窗芯同其他形式的窗扇一样繁多,窗外有景可观、美丽如画的常用中间以大的方棚(方、圆),四周配以图案花纹;窗外需透 景、分景时,窗芯图案由两个甚至多个基本图形混合而成。
四、结束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记念碑,是时代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镶金嵌玉上石头,金陵王气著名楼。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这座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九十九间半”不仅反映了中国明清时代江南民间建筑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的一个投影,也反映了江南地区典型的民居类型、特点、建筑格局及功能,更传达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明清时代已经过去,江南古建文化已成为历史,但它不会消失,它将给后人留下诸多思考,面对文化遗产应该去多少留多少,怎样继承,如何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研究建筑的意义所在。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7

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
拓者推荐
  • 2025拓者年费+案例Vip会员说明!
  • 【杭州站】户型优化总监内训课
  • 【杭州站】三平台获客实操训练营
  • 【杭州站】风水布局与设计必修课
  • 琚宾操刀设计阿丽拉上海!
  • 唐忠汉-阳光城象屿登云湖别墅
  • CCD-蓝城·七星潮鸣800户型
  • 唐忠汉-阳光城象屿·登云湖
  • 琚宾设计-绿城凤栖逸庐
  • 【 2025最新款CAD设计图库 】
  • 盘石-万华.成都B2地块项目
  • 大森-绿城西安锦海棠样板间方案
  • 维几-杭州绿城润百合生活馆
  • 25年家装各空间动态图
  • 上海保利世博天悦顶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