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下流行的餐饮文化中,拍照空间的重要性成为不亚于厨房功能的真切存在。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从概念到节点各个环节都需要经过“拍照是不是好看”的推敲。这家甜品店在投入运营后的反馈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 我们一边欣慰于满足了顾客的这种日常需求,同时也在思考:记录以及浏览记录是否占据了我们过多的生活?而此次餐厅设计是否某种程度上在鼓励这种生活方式? ▼首层南立面 ▼由南立面上的窗户望向室内 餐厅选址位于始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西北侧,店铺主立面朝向古寺的红色围墙,竹影婆娑,磬音飘袅。餐厅与红墙的对话于是成为设计的起点。原建筑玻璃幕墙向室内后退一个通道宽度,为人与临街店铺推门即进的关系增加迂回机会。由金属网与玻璃幕墙组成双层立面,柔化了室内与佛寺边界。同时因二者相互推拉的关系形成静止的动态,也给名为“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增添武侠气息。建筑外墙面的磨砂银白色特殊肌理漆,衬托绵延起伏的金属编织网,打造新鲜的质感和记忆。 ▼由金属网与玻璃幕墙组成的双层立面柔化了室内与佛寺边界 ▼首层空间 我们从大正昭和年间的色典中选出较低饱和度的红“珊瑚珠”作为贯穿一二层交通的色彩,与对面的寺庙红墙产生对话。室内共两层均层高较高,且原始条件两层之间无楼梯连接。这些现状给设计和布局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和余地,因此交通空间的设计成为此次改造的一个重点。通道由剪刀梯,夹层平台和无柱旋转楼梯组成。玻璃砖与珊瑚珠色钢板组成的交通空间串联着几处可停顿空间,使游走过程因此慢了下来,缓解因层高造成的令人恐惧的楼梯踏步数量,并丰富了体验内容。 ▼室内采用红“珊瑚珠”作为贯穿一二层交通的色彩 ▼楼梯间 三幕式结构做为好莱坞电影的典型叙事手法,沿袭自亚里士多德阐释的“故事基本要素”,即:开端、中段和结尾。而“三幕剧”概念发源于舞台戏剧,承自十九世纪法国剧作家尤金史克莱伯。通常前中后段在时间上各占1/4、1/2、1/4,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时会有一个“转折点”,改变故事的走向。我们在此借鉴了这一概念。 ▼剖面图 ▼红色通道连接至二层 第一幕旨在铺陈。进入楼梯间,与寺庙正对的超大比例外凸窗将人的视线一直延伸至寺庙内建筑上,楼梯间墙、顶、地面的珊瑚珠红如寺庙围墙的延续,与寺庙产生对话。取景窗其实对内也对外:对室内定格一片墙景;对室外,在楼梯上行走的客人也构成了风景本身。第二幕旨在制造对立。 穿行在夹层走道,左右均为4.2m挑高空间,缓冲休息同时可俯瞰一层活动场景,以及欣赏专门为之预留挑高空间的装置。第三幕旨在事件如何结束,揭开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谜团都在此解开。 ▼进入楼梯间,超大比例的外凸窗使室内与寺庙产生对话 ▼从外部看取景窗 ▼从连廊层看向窗外 常规双螺旋无柱旋转楼梯需要地基来支承。为了实现在钢结构夹层上建立无柱旋转楼梯,施工时先立中柱,通过夹层楼板结构将力转化后再将部分中柱除去,剩下的部分即是扶手。旋转楼梯是整个上楼过程的最后高潮阶段, 一段短暂的旅程结束,走出相对狭窄的旋梯,便来到二楼挑高9m的双向坡屋顶空间。 ▼从连廊层看向旋转楼梯 ▼从旋转楼梯望向连廊 ▼旋转楼梯细部 二层靠窗座位的设置提供另一种用餐体验,同时也使这里从商场二层室外连廊看过去成为一面四格橱窗。玻璃幕墙外覆的金属网在一层时是由窗框与门框往外推,而在二层是由门框向内拉 ,这场从进入餐厅开始的空间体验以动态的立面开始,在二层立面呈现出反向的动态, 同样以一个暧昧的边界作为此次空间体验的结束。 ▼二层靠窗卡座 一家甜品餐厅也如一个日常生活的舞台,各种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约会,下午茶,拍照,络绎的客人是临时的表演者,也是移动的视觉景观。 ▼二层东立面细部 ▼二层南立面细部 ▼首层平面图 ▼楼梯连廊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东立面图 项目信息 功能: 甜品餐厅 地址:成都远洋太古里,大慈寺西北侧 类型: 立面改造 + 室内设计 设计团队:好似飞行 结构与材料: 金属网与玻璃幕墙双层立面,钢结构 室内树脂板与水磨石等 建筑面积:200平米 设计时间:2017 年 2 月 – 6 月 施工时间:2017 年 4 月- 10月 摄影师:田方方 品牌: 部分灯具-本土创造 |
本帖最后由 好似飞行 于 2018-8-22 15:57 编辑
精华推荐
换一换
正如文中所说,这个案子真的能够做到几乎每个角度都能拍成朋友圈的打卡照。
真的是超级厉害,从进门的地方就开始各种秀技能,错层的设计,外凸的橱窗口,楼梯踏步下方的金色灯光,墙面的朱红色漆。格栅的恰到好处利用。
必须收藏,好好消化其中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