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缘起 “清水园”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也历经了五年时间。房子的主人是一对企业家兄弟,于早年拍地摘下了这块约3亩的住宅用地。基地呈长方形,短边南北方位,北临路南近海,东西两侧相邻地块有些现状建筑。用地与海滩间密植了30米宽的木麻黄市政防风林带,阻隔了场地直接观海的视野,但亦屏蔽了台风的不利影响。 北向整体模型 接着要解决的是落位关系。场地的出入口在北侧临路,于是设计先将场地一分为二,北侧归给公共休闲部分靠外,南侧划为私密居住区域靠内,两者之间拟造一处共享水院。再将居住部分亦对半切开成两套独立居住单元,切分得来的“负空间”区域,自然形成了两户之间的带状庭园。建筑群的地面部分,除南、北两侧布置二层体量外,均以单层展开,这样的空间尺度更贴合“园子”的主题。 长镜头般的内部游线,是一条串联空间的时间线索,既模糊了各部分的边界,也让庭院流动了起来。由场地东北角入口处的几踏石阶拾级而上,檐下推门探身而入,游经入口空间、中央水院、带状庭院等一系列收与放的空间序列之后,穿越南侧建筑下的通道到达户外观景平台处,视野完全舒展开来。 片墙和建筑体量围合而成的过度空间 豁然开朗的中央水院 限定空间和引导游线的片墙 折入居住部分 居住单元间的带状庭院 穿越南侧建筑的通道 尺度和氛围 房子的休闲部分和居住部分功能各异,与之匹配的空间尺度并不相同,进而呈现的内部氛围也存在较大差异。休闲部分以公共活动为主,尺度相对大开大合。而居住部分则趋于紧凑,更显细腻的居家之感。 剖透视图 首先是休闲部分: 中央水院渲染出了宁静的氛围。围绕水院,规划了对景观要求最高的茶室和大餐厅。饮茶,是闽南人的日常习惯,也是待客之道。茶室坐北朝南、面向水院,临水出挑一台,增加其轻盈之感。茶室背后的内庭院,剥离开了场地北侧的二层建筑体量,也赋予了茶空间通透性。大餐厅因节日家庭聚餐需求,要能容纳两张十人圆桌。其面向水院檐廊一侧可完全打开,背后则与内天井连为一体,空间的流动性和纵深的层次感得以加强。 水院模型 俯瞰水院 水院池岸细部 茶室的挑檐和临水平台 从茶室眺望水院 茶室的坡顶、挑檐和临水平台 晨光中的茶室内景 茶室背后的内庭院空间 从楼电梯间眺望内庭院 大餐厅外的檐廊 从大餐厅眺望水院 大餐厅背后的天井 为适应业主的游泳习惯 池边休憩区及下沉庭院 泳池端头的下沉庭院 廊道与水幕墙 此外,除却商议室、管家房、厨房后勤等一些附属功能,在休闲部分的北侧二层,布置了若干间客房。房间尺度不大但气氛温馨,朝南可赏园景。客房走廊贴地的长窗拉近了与一层内庭院间的关系。透过连续天窗散落下的光线,赋予了走廊在不同时节的光影变化。 二层贴地长窗与内庭院的关系 二层楼梯间内的天光 其次是居住部分: 两个居住单元在场地南侧合为一个完整的建筑体量 主卧室内景 起居空间内的沙发区 庭院边的楼梯 走廊最北端是两套住宅各自的多功能室,既可作为独立小餐厅,也可作书画、阅读、棋牌之用。它们与对岸的茶室隔水院相望,亦采用坡屋顶形态,有“四水归堂”之意。形态各不相同的次卧室比起主卧相对小些,但引入的庭院和天井让空间延伸至室外。 从水院眺望多功能室 次卧室与庭院的关系 次卧室与内嵌天井的关系 洒入阳光的备用卧室 使用频率不高的备用卧室则降入地下层,下沉的庭院使其采光和通风并不亚于地面房间。此外,地下层还设置有活动起居厅、影音室、酒廊和洗衣房等居住附属功能。 地下起居厅 影音室内景 材料的分寸 “清水园”名字的由来与材料本身多少有些关联。将剪力墙作为结构体系,并采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主体材料的原因顺理成章:业主有自己经营多年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对此材料很熟识。墙体的浇筑采用了纹理自然的松木小模板,水平走向的木纹也更适应小尺度空间的横向流动感。在一些需要稍加变化的空间部位,也少量使用了毛竹模板。对于房子的辅材,设计则使用了户外瓷态竹板、黄铜构件、木色门窗及格栅系统等暖色系材料,以平衡与清水混凝土间的冷暖、软硬关系。 顺应游线动向的木纹模板 竹木、黄铜等暖色系构件为主的建筑辅材 木色格栅及门窗系统 对于项目的室内部分,就一组需长居久住的自用空间而言,过多保留清水墙面难免产生“冰凉”之感。于是我们与业主一道商议:采用分区域、有选择地在室内保留混凝土的原始质感。项目的休闲部分,在功能上有点类似“局部小公建”。我们就在像泳池这样的公共活动区域,留存了一定的清水墙不做额外修饰,但通过吊顶的竹木材料去平衡感官上的冷暖关系。 对于住宅部分,显然应偏向柔软、舒适的居所氛围,更适合点到为止地少量保留清水墙体,甚至索性不予显现。我们更多地选择了米色灰泥、梧桐木复合饰面板、竹木地板、红色现浇水磨石等材料加以包裹。此外,灯光照明基本上采用了2700K色温光源,也让原本冷调的材质,在入夜时分覆盖上了一抹柔和的暖色。总体看来,设计还是注意拿捏了室内材料运用上的分寸,使其与混凝土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状态,精炼而节制。 较多保留清水墙的休闲部分 红色水磨石地面细部 暖光源下的窗景局部 营造的过程 “清水园”的土建施工,得益于业主自己搅拌站的稳定输出,浇捣作业有了牢靠保障。一部分预算还是花在了采购、切割、装钉松木和毛竹模板上,但现场在逐渐掌握了方法之后,施工进度也利落了起来。为了控制造价,项目的松木小模板至少经历过一次周转,部分经过二次、乃至三次周转的模板,用于了围墙、花池等次要部位的施工。 回头再看,这样的混凝土施工过程实属一次机缘巧合,许多实操方式还是与业主条件以及当地情况密切关联的。作为建筑师,其实自己对材料使用并无偏执,业主能接受对于空间的设想已感欣慰。但不可否认,材料简明统一后,建筑实体退为了“背景”,空间反而作为主角凸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清水三宝”:模板、钢筋与夹具 拆模后日光下的清水墙局部 项目在进入了室内装修和景观施工阶段后,现场进度总体较为缓慢。一方面,相较于以混凝土为主的单一土建施工,该阶段材料和工种的数量递增,涉及到大量施工衔接界面问题;另一方面,现场也受困于缺乏专业的施工总包方进行统筹。作为建筑师的我们,除了常规的设计调整和频繁地前往工地之外,也逐渐承担起不少施工协调和现场管理的日常工作,这样的状态也一直持续到了施工的最终完成。 结构完工后的北侧二层走廊室内空间 细节的完善 “清水园”作为私人居住空间 水院池岸边的榆树和石榴 庭院中的黑松 树木与庭院空间的关系 园内树木与场地南侧的木麻黄林 树木与竹纹清水墙的关系 树木与清水墙间的对话 晨曦中的树影 圆洞与雕塑的关系 照片中的树影与真实的树影 泳池尽端的漆画作品《石浪图》 嵌入清水墙的老砖雕 生活的延续 “清水园”在设计中探索了采用当代的材料和建构方式,塑造具有传统意味和精神内核的现代居住空间的可能性。项目得以最终落地,离不开业主想要完成此事的耐性和决心,以及给予设计师的信任和支持。对自己而言,能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打磨一次私人居住空间,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房子的设计、建造和完善,也经历了由简变繁,而又化繁为简的过程,就像一段慢慢靠近生活本质的旅程。平日里,不时收到兄弟俩用微信传来的生活片段,惜物之人总是令人心怀感激。当然,也免不了出现些之前考虑不周或还未预料的琐碎问题,我也很乐意继续帮着解决。 生活仍在延续,这本就是个变化的过程,就是静静流淌的日常。 流淌的池水和收获的果实 项目名称:“清水园”私人居住空间 项目地点:福建漳州 建成时间:2021年 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建筑设计:默认建筑 主持建筑师:牛津 室内设计:黄振耀/东峻设计 结构设计:白若冰 郑炜鋆 软装顾问:林丽丽 林丽青 景观顾问:肖驰/艺道景观 参与设计名单:罗小朋 许志钦 林晓达 吴家东 罗小祥 陈钟锯 侯辉福 张少川 龚芬芬 刘小辉 刘海燕 林倩 郑思洋 俞华春 王建华 张志旭 徐志伟 余盛渭 蔡辉 吴晓伟 漆画艺术家:吴观真 中古家具支持:Stream 土建施工:老沈、老林及当地施工班组 景观绿化施工:陈逸秀团队 合作设计院:厦门合立道设计集团 土建设计一院 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联系 默认建筑 请至:morethanarch@126.com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这是私宅业主真正喜欢的吗?我们是不是把空间做的更舒适 更开阔 而不是艺术馆,也不是去仿古建布局,我们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