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明确的秩序感。即在佈局上明确表示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地位,区分辈份、年龄、性别等差别,让空间佈局、家具配置为伦理观念所支配。其表现是强调佈局的严整性,注意轴线的作用:主要空间和主要家具大都位于轴线之上。次要空间和次要家具则依次分列至两侧。 - n" x# K* G8 |, [/ l# z6 m 三、人文意识 6 s8 l- n& ` k 人文意识涉及对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在古代中国,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并以儒家倡导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为最高标准。 9 ^* h' E- u. |8 u$ [ 中国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教化的意义。以汉代壁画为例: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绘製《纳谏图》,意在表明皇帝应该听取臣民的意见;汉宣帝在麒麟阁绘有包括霍光、苏武在内的11人肖像,意在追怀功勳卓着的大臣;郡府厅堂壁画,有历任官员画像,注其清浊进退,以资借鉴;学堂壁画有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意在为学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贯穿人文意识的载体极多,除上述壁画外,尚有凋刻、匾额、楹联、书画以及挂屏、钟鼎、铜镜、文房四宝等。在上述种种载体中,匾额、楹联等尤有特色,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警世、激励、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 j4 @7 A" z% X+ n- C 四、审美习惯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少与其他民族不尽相同的审美习惯,如注重完整性、喜欢情节性,偏爱含蓄性等。 4 i) L* Z2 t8 l4 A" \6 f 这些审美习惯,在中国室内设计中有多种表现: / n5 q8 @ [. u! J4 i6 }+ ~$ t3 z 一是空间形式大多完整无缺。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多为矩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很少使用不规则的形状,也不习惯在完形中随意“砍”掉一块或'贴”上一块的非完形。 / B' Q0 o! L1 [+ r8 z$ _$ M5 e 在多个空间组合时,喜欢形成序列,就像写文章,必有起承转合,有头、有尾、有高潮。 二是空间分隔常常“隔而不断”。在空间分隔方面,多用虚拟分隔,以取得似分非分,似断非断,隔而不断的效果。中国室内设计环境中的碧纱橱、落地罩、飞罩、屏风、博古架、帷幕等极有特色,为外国室内设计环境所少见,其最大特点就是“隔而不断”,并有很强的装饰性。 三是喜欢採用言蓄的装饰手法。中国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最能反映人们偏爱含蓄、不喜直露的习惯。 * o7 y/ Q/ K$ g 传统的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鱼、鹊、梅等图桉。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馀”谐音,可寓“年年有馀”。 传统建筑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桉。这是一种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徵,附会人事,讚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品格。 象徵和隐喻是相似的。在中国室内设计中用“石榴”象徵“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徵“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徵健康长寿等手法极为常见,都是託物寄情、寄志,用以表达美好的意愿。 * N0 \0 w( i& z" g 装饰中还有以数字表达某种含义的,如以“十二”表示十二个月,以二十四表示二十四节气等。因此,许多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不是随意确定的。中国素有崇尚“阳数”(奇数)的习惯,并以“九”为最尊贵,故在宫殿建筑与装修中,常常选用九字或九字的的倍数。 % c/ X/ E3 p/ Z. h! a$ s8 R 8 X. @1 A, N. |1 F" u9 m |
一是严格的等级制。中国室内设计在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型製、色彩选用等方面均有严格的等级界限。 《礼记》说,春秋战国时,“楹(柱),天子丹(红),诸侯黝(黑),大夫苍,士(黄)”,说明早在春秋战国,就对建筑的用色作了明确的规定。 ! j( Y1 H0 M6 P! l0 G/ n1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