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u$ v2 P0 I. Q, V2 b0 g! G# @ - S, G* _) \( |# {: H 纸,以柔软姿态,成为书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承载信息,也是受众与内容接触的第一层介质。 8 I! g |3 H! T# p/ {6 n - N2 E$ K# h: q+ s *项目简述: 本次项目受《Design Anthology》邀请(后简称da),于2023设计上海完成亮相,并进行为期4天的展陈。da作为一本集合设计与艺术的杂志,本身就如同档案馆一般的存在。而回归受邀请主题「Archive」,我们希望从杂志本身出发,完成灵感提取与设计概念表达,将翻阅杂志的过程通过具象的方式加以表达,通过构筑一个灵动、可持续循环使用的展出形式进行落地呈现。 / W, Y- c, ?2 O7 @! r0 Z 8 C0 j- w1 S+ I5 z Part 1: 展卷/Look through 入口处翘起一角如同正待翻开的书页,在临近时,便使人能够沉浸体验空间所营造的“阅览氛围”。 5 `% \( b, R7 ~, O 透过缝隙浅窥其里,调动观者探索与好奇欲的同时,以此对应中国传统建筑与古典文化中所特有的内敛含蓄之美。 搭配场域中分散放置的艺术品,以确保进入者在游览过程中,在每条动线的分流处都会有不同的惊喜体验。 2 M# ~1 v" V2 u8 z$ }( W / e& Y8 _2 v; x r . X7 s, K# I. v4 L: ^$ R: u' q: M: _ ! x1 V* x# J4 q' } 本次建筑主体以可持续使用的天然材料“木”作为核心材料,以实现整体构筑。同时,在组合形式与架构中,从实用角度切入,融合与致敬传统建筑手法,并通过当代设计表达方式加以呈现,为后期灵活拆卸、快速搬运及多次循环使用提供可行性思路。 5 A F# s9 w5 }/ m . r0 F+ I: r# K, r $ G) B- R8 ?3 X. O: D2 ^7 n 同时,在外表皮材料的选用上,以和纸作为主题呼应,由表及里包裹立面,内部以同样材质完成软隔断的设置,以此实现动静区域分隔。柔韧精巧、轻盈通透。 8 c: z) |: J+ F2 ^ / d+ e- E* x8 u N8 j9 Q 2 s9 s7 n" Q" x3 G* g Part 2:归档 / Archive 书刊,从另一层面而言如同「档案馆」一般,筛选海量信息、运载创意,启发灵感。 , c: B, `3 e% ~; m/ {( r : }+ h2 w C; R4 E$ W1 ? # k" ~- Z; g3 f! w: _7 g 1 N* V- `6 C; Q! X, T/ A# ~" ~ 为配合本次建筑整体呈现出的轻盈与通透感,我们将常规悬挂式灯具以灯线代替,藏匿于木工凹槽中,搭配传统木工结构一并呈现,满足照明功能的同时,在空间细节部分起到装饰点缀效果。古今碰撞,传递当代设计语言之下的美感表达。 8 ^& E; @8 g* l* Y5 D# L3 ^. W. V 1 g, e+ ]2 f: l1 O" A* e& |- [ ' U4 a. |9 t( F5 L a$ P0 Z3 o4 P' f8 F" T 在空间动线规划中,我们通过不同板块的内容与呈现效果实现切分。其中不乏各类艺术家的展品陈列其中,人们可沉浸式查阅与游览。当进一步深入内里时,便可在一处相对独立的空间中,看见过往数期da杂志正通过传统报架的陈列方式逐一展示,在惯常的阅读体验之外,我们在已有的报架结构中加入了小型材料板装置,通过不同展板质感的切面呈现,赋予相对静态的内容更多层次体验。期刊分明、易于读取。 $ [8 Q9 D6 l2 V) ~7 ~ h$ u- b) a6 v2 P5 Y3 R* l% @ ) P- C& o r- E' u% i 来往的人们可在此汇聚、交流。让空间通过不同生态组合,成为一个集合艺术与设计的异托邦。 2 M- i y8 o2 ]1 ~2 i 2 _3 D7 a: |* d2 B$ z/ n P- m 和纸材质一以贯之,成为切割空间内里,连通不同内容模块的Keywords。 Part 3:翹qiào / Lift up 翹,同翘。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鸟尾可上举的长羽,又指一头向上昂起。以「翹」为源,会意兼形、融汇音韵,寻获灵感。 ( X: s% Q0 g- v* A2 o 一为“垚”,由传统建筑结构引申之义,状若三土堆叠,形同斗拱,以此类比,可指梁柱结构;二为“兀”,以古时建筑檐角形态拟化,可意指屋面形态;三为“羽”,篆文从羽,堯声。溯源古籍,取鸟尾的长羽释意,摘其轻盈姿态以材质呼应;四为字形拟态,由高举之义引申,以通感翻越典籍之姿,通感达之。 主办方:设计上海 项目名称:Design Anthology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完成时间:2023年06月08日 设计公司:ATMOSPHERE氣象建築 主持设计:Tommy Yu 方案设计:valo Xiao. CoCo Lee 动画设计:ViVi Lee 原木定制:本木 灯光方案:元入科技 平面设计:果术 艺术支持:是否艺术 摄影:言隅建筑空间摄影-刘星昊 / B/ g$ a+ n# {4 O9 `' ?8 j" P 0 x6 d6 {) Y3 ` 5 A* d, ?$ f/ U; T% |: i. Y, | 关于「氣象建築」 「ATMOSPHERE Architects 氣象建築」 成立于2018年。 作为一家建筑和室内设计事务所,通过全球化视野,致力于设计研究与项目实践。团队由资深建筑师与国内外顶尖院校教育背景的设计师组合而成,以兼具思辨性与逻辑性的方式观察当代建筑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装置与艺术品、当代影像与多媒体制作,试图影响当代人的审美与思想。同时利用前沿的技术,与当代艺术家、设计师跨界合作,用先锋设计的思路探索“新零售”领域的未来,不断突破创意的边界。 「ATMOSPHERE Architects 氣象建築」的设计项目发布于多个国内外设计媒体及杂志,包括FRAME / Archdaily / gooood / Dezeen / designboom / 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 AD安邸等。 & T8 A2 D, @5 u' X1 ~. ?' S" C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