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背离自然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人们与自然渐行渐远。在长久的认知里,获得建筑的代价是不可避免地填埋水域、砍伐树木或侵占田野,直至人们对于这样的行为已经变得麻木。然而人类本身就源于自然,对于与自然共存的渴望是身体的本能。鲁迅公园咖啡亭反映了我们关于人工与自然二元关系的思辨——作为建筑的人造物,如何与自然共存、共生、共创。 咖啡亭坐落于鲁迅公园一角的商业街内,其前身是一家商铺。原有钢结构雨棚附着在主体建筑上不可拆除,五棵梧桐树随机散落在场地中。称它为咖啡亭,是因为需要满足业主复合的功能需求——首先它作为婚姻登记中心的服务配套,应在内部与其连接;其次它需要将两侧的商业街与公园广场相连,为市民提供便捷的穿越路径;最后在户外留出一处有遮蔽的多功能活动空间,让人们在这里休憩、避雨并眺望远处的景观。 建筑被想象为一处连接室内与室外的庇护所,如同一片抽象的树林,生长在五颗梧桐树构成的自然环境中。在对既存树木定位后,柱阵点位经过计算,确保基础不会伤害根系,钢梁也不与树杈冲突,不必剪去一枝一叶。纤细而笔直的钢柱与遒劲弯曲的树干形成对仗,屋面之上,树冠肆意舒展。 耐候钢屋架作为统一的设计语言同时塑造了室内与室外——在室内,屋面的形式并非源于视觉诉求,而是在新结构与原始雨棚之间的三角空腔内寻求可能的设备之所。 在室外,屋面翻折后逐渐压低,则将人的视线引向远处的景观。红色的水磨石地面如同漂浮的船筏,成为人们活动的平台。通往室内的入口被刻意隐藏在“树林”的内部,空间层级被进一步削弱,使人完全沉浸其中。在这里,屋面之下是相对化的自然,屋面之上是原生的风景,彼此之间通过屋面的开口窥见对方,建立出平行的关联。 耐候钢屋架并不做任何人工干预,而使材料追随时间发生变化,呈现出自然的锈迹。地面、墙裙与地景般的卡座则由红色水磨石打造(这也是婚登中心的主要材料),不仅在感受上实现了咖啡亭作为婚登中心附属空间的延伸,也与耐候钢的锈色相呼应。 在室外,我们选择截面为50*100mm的工字钢作为受力柱,同时将窄面朝向视线, “工”形也赋予柱体更多明暗细节,让结构看上去上更加轻盈,强化了屋面漂浮的感受。钢梁截面也是与之对应的“工”形,翼缘承托起2mm厚的钢板,并以点焊固定。我们并没有选择6mm厚的钢板置于梁下满焊,试图隐蔽上方的反梁让屋面从底部看呈现出一整片平整光滑的错觉(尽管在许多项目中可以看到类似的做法),因为这样的炫技工艺会让造价翻倍。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