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泉与场地鸟瞰 摄影:刘国威 ![]() △北立面外观 摄影:刘国威 眼石汤泉位于京北燕山支脉雾灵山脚的一处斜坡之上,西侧毗邻山崖,东侧接壤河谷冲积平原。场地坐落在自然景观和居住区的交界处,四周被茂密的杨树林包裹,地表生长着芦苇与杂草,滚石散落其间,一条蜿蜒的小溪自北向南流淌。树林外缘不远处是阿那亚新建的度假社区,从高处望,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们从社区前往汤泉,需借道林中小径,穿过杨树林进入一片开阔地,近乎垂直的崖壁赫然出现在前方,仿佛步入了一个“秘境”。 ![]() ![]() △汤泉与场地鸟瞰 摄影:刘国威 ![]() △场地尺度模型 直向建筑 ![]() △场地原貌 摄影:直向建筑 ![]() △汤泉建筑西立面局部 摄影:刘国威 为了减少体量对周围树木和原始地貌的干扰,我们将建筑主体底层架空。混凝土骨架作为承重结构,通过立柱与土地相接,宛如一座被轻置于山坡之上的“温泉仪器”。暴露在外的混凝土“粗粮细做”,采用深凿毛工艺处理,呈现出岩石般的抽象质感,以回应场近处崖壁的地貌特征。 ![]() △设计草图 绘:董功 △建筑尺度模型 直向建筑 △西立面外观 摄影:刘国威 △北立面局部和架空层 摄影:刘国威 △架空层 摄影:田方方 建筑高23米,顶部设有八个细长的圆柱形光筒引入自然光,向下弥散,塑造了幽暗的汤池空间氛围。从社区远观,建筑仿佛隔空降落,隐匿于山林之间,又持有一种独立秩序的姿态,形成一种与自然并置的“对话”。 △南立面外观 摄影:刘国威 △透过树林看向南立面 摄影:刘国威 汤泉空间由两部分构成:西侧为垂直布局的功能区,东侧为竖向交通、服务核,两者通过透明的水平走廊相连。垂直展开的空间布局能够尽量减少建筑的基底面积,同时得以充分利用空间高度的变化,实现人们与杨树、崖壁和远山等多维度的视线联结,建立起对自然的丰富感知,营造出蒙太奇般的层间场景转换。 △设计草图 绘:董功 △从树林看向南立面 摄影:刘国威 △北立面局部和架空层 摄影:田方方 △从树林看向休息区 摄影:刘国威 汤泉首层的空间中央是一座5米高的柚木“盒子”,作为集接待、沐浴、理容等功能于一体的更衣区。两排高侧窗位于走道上方,在引入自然光和通风的同时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 △从入口看向山谷 摄影:田方方 △接待区域 摄影:刘国威 △更衣区 摄影:刘国威 △更衣区入口 摄影:田方方 二层为休息室,高度位置与杨树树冠中部平齐,四面被落地玻璃围合,自然景观笼罩室内。当上方悬窗开启,微风在这里穿过,休息厅成为一个漂浮于林间的“凉亭”。天花下方悬挂着八个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圆盘吊灯,在夜里,光线通过天花的反射晕开,圆盘的形态也暗示着建筑顶部光筒的存在。 △设计草图 绘:董功 ![]() △休息区坐席 摄影:刘国威 △泡池 摄影:田方方 ![]() △泡池 摄影:刘国威 △冷水浴 摄影:田方方 △雨浴 摄影:刘国威 作为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眼石汤泉创造了一种带有神秘感的空间知觉——某种跳脱日常生活的独特感受。建筑作为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生活更多元的身心体验,成为连接访客、居民、社区与自然的纽带。 △楼梯和天光 摄影:刘国威 △光筒 摄影:刘国威 △电梯厅 摄影:田方方 △舷窗内部 摄影:刘国威 △舷窗外部 摄影:刘国威 △汤泉与场地夜景鸟瞰 摄影:刘国威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长剖面图 △短剖面图 地理位置:承德市兴隆县雾灵山阿那亚,河北,中国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直向建筑 主持建筑师:董功 项目建筑师:赵亮亮、谭业千 设计管理:张菡 施工管理:赵亮亮、李锦腾 驻场建筑师:谭业千、张志逸(实习)、王维琛(实习) 项目成员:李嘉慧、孙颖艺、曾子豪、王飞宇、张力文 建筑材料:清水混凝土,玻璃,钢,黄铜,柚木,水磨石,石 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地上:360平方米,地下:200平方米) 占地面积:131平方米 用地面积:600平方米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