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是我们第二次合作的老客户。男业主本身是一名景观设计师,由于工作强度较大,经常加班,平时在家陪伴小朋友和家人的时间较少,经常加班回家已是深夜,所以他希望回到家里能够有自己的小区域,可以随时来点夜宵冷饮等放松放松,消除一天的疲劳。 关于装修需求,虽然业主自己也是设计师,但希望自己的思路不影响到设计方案,以实用性为主,同时有四个卧室功能保证家庭成员及来访亲朋的居住,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及时与自己的孩子和家人沟通…… ![]() ![]() 1.一个没有采光通风的黑卫处于入户第一视野范围,并且在整个空间的正中心,从中心挤压了空间的视觉面积,位置合理性不足。 2.由狭窄的通道连接客厅和餐厅区域,致使区域关联封闭,动线不合理,且通往主卧与次卧的路线形成了复杂而不便的绕行。 3.书房、客厅和阳台的布局方式过于传统单调,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作为重要的公区之间缺乏互动。 4.厨房、餐厅区域在整个公区外围,也较为独立,与客厅、书房距离过远,视线受阻、使用不便。 5.繁杂的过道面积分配不合理,除了行动不便以外,也存在很大的面积浪费。 ![]() 传统的布局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家人生活交流的互动减少、空间无趣,将原本过于封闭导致空间交通不合理的过道,与不通透的隔墙打破重组,从功能布局入手重塑空间,实现无限的空间组合、分配,让空间没有边界感,让家无限可能。 ![]() ![]() ![]() ![]() 我们倡导的空间应该是流动的,气、光、声音或情感,在住所的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融合的化学反应。我们将公区完全打开,鼓动生活在其中的人互动与联系,模糊区域边界和认知,构建出更多元的体验与场景,增加家人交流和生活趣味性。 把书房、阳台空间打开后,和客厅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不再封闭而形成交流,空间变得更加有趣,每个人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区域,同时又将相互之间的距离拉近。利用可以四面围坐的岛屿沙发设定一个公区活动重心点,视野从这里几乎可以到达每一个角落,将空间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有力。 书房设置了口袋门,平日休闲、学习时可以随时看到客厅的情况,监视小朋友的活动以及与在厨房烹饪的老人交流;男主人工作时又可以把门关上,避免来自客厅的打扰。阳台区域连通客厅之后,设置木质地台,更好地引入自然光线,同时女主人可以在这个区域练瑜伽、锻炼等等。 原户型入户空间动线被平面布局中心的卫生间分隔成了左右两个区域,两边空间原本相互之间关联性很小,除了复杂的通道让空间行径变得困难且利用率不高以外,空间整体的通透性与美感也因此缺失。 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创新的改造来极致化左右两个区域之间的平衡。入户设置一个超大的水吧空间,有冰箱、零食柜、咖啡机、水盆,利用岛台形成回形动线,入户不必绕行,过道可以直达主卧室及儿童房,男主人晚上加班回来可以坐在这里倒上一杯冷饮放松心情,也可以随时去儿童房看看熟睡中的小朋友,同时不会干扰到老人的休息。 利用三个环形动线串联起大小空间,达到空间更流畅,动线更合理的,空间利用率更高的目的。由入户进入,左边的客厅、书房和右边的餐厅、厨房两个区域不再是感官上的各自独立,在声、形上,有了潜移默化的流通,空间温和松弛,达到令人心驰神往的和谐之美。 打开之前的公卫空间及衣帽间,调整主卧室位置,与次卧之间进行调换,主卫和衣帽间布局更紧密联系,卫生间干区还增加了梳妆台,与衣帽间形成直线过道,空间实用性更加合理化,美感与品质都得到升华。 原来的主卧室压缩变成儿童房空间,小朋友拥有了一个大的飘窗台,我们将地台与其结合设置了一些高差,使室内活动空间更为丰富和宽敞,更加适合儿童的使用,并且极大化地提升了收纳功能,满足学习用具与玩具的分类收纳,学习和玩耍的方式也在其中更加多变,富有乐趣。 老人房的设计细节通常容易被忽略,而我们为此考虑繁多,比如门口的开放柜设计,方便老人记忆与拿取生活必备品;床头柔光漫反射照明方式避免光线直接入眼;过道的地脚感应灯方便老年人起夜;床的高度、档条的设置等等。关怀化的细节设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和居住舒适度的重点。 设计机构:予上设计 设计:胡星 撰文:胡星 陈力 摄影:季光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