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向建筑 | 阿那亚·雾灵山眼石汤泉
△汤泉与场地鸟瞰 摄影:刘国威△北立面外观 摄影:刘国威
眼石汤泉位于京北燕山支脉雾灵山脚的一处斜坡之上,西侧毗邻山崖,东侧接壤河谷冲积平原。场地坐落在自然景观和居住区的交界处,四周被茂密的杨树林包裹,地表生长着芦苇与杂草,滚石散落其间,一条蜿蜒的小溪自北向南流淌。树林外缘不远处是阿那亚新建的度假社区,从高处望,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们从社区前往汤泉,需借道林中小径,穿过杨树林进入一片开阔地,近乎垂直的崖壁赫然出现在前方,仿佛步入了一个“秘境”。
△汤泉与场地鸟瞰 摄影:刘国威
△场地尺度模型 直向建筑
△场地原貌 摄影:直向建筑
△汤泉建筑西立面局部 摄影:刘国威
为了减少体量对周围树木和原始地貌的干扰,我们将建筑主体底层架空。混凝土骨架作为承重结构,通过立柱与土地相接,宛如一座被轻置于山坡之上的“温泉仪器”。暴露在外的混凝土“粗粮细做”,采用深凿毛工艺处理,呈现出岩石般的抽象质感,以回应场近处崖壁的地貌特征。
△设计草图 绘:董功
△建筑尺度模型 直向建筑
△西立面外观 摄影:刘国威
△北立面局部和架空层 摄影:刘国威
△架空层 摄影:田方方
建筑高23米,顶部设有八个细长的圆柱形光筒引入自然光,向下弥散,塑造了幽暗的汤池空间氛围。从社区远观,建筑仿佛隔空降落,隐匿于山林之间,又持有一种独立秩序的姿态,形成一种与自然并置的“对话”。
△南立面外观 摄影:刘国威
△透过树林看向南立面 摄影:刘国威
汤泉空间由两部分构成:西侧为垂直布局的功能区,东侧为竖向交通、服务核,两者通过透明的水平走廊相连。垂直展开的空间布局能够尽量减少建筑的基底面积,同时得以充分利用空间高度的变化,实现人们与杨树、崖壁和远山等多维度的视线联结,建立起对自然的丰富感知,营造出蒙太奇般的层间场景转换。
△设计草图 绘:董功
△从树林看向南立面 摄影:刘国威
△北立面局部和架空层 摄影:田方方
△从树林看向休息区 摄影:刘国威
汤泉首层的空间中央是一座5米高的柚木“盒子”,作为集接待、沐浴、理容等功能于一体的更衣区。两排高侧窗位于走道上方,在引入自然光和通风的同时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
△从入口看向山谷 摄影:田方方
△接待区域 摄影:刘国威
△更衣区 摄影:刘国威
△更衣区入口 摄影:田方方
二层为休息室,高度位置与杨树树冠中部平齐,四面被落地玻璃围合,自然景观笼罩室内。当上方悬窗开启,微风在这里穿过,休息厅成为一个漂浮于林间的“凉亭”。天花下方悬挂着八个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圆盘吊灯,在夜里,光线通过天花的反射晕开,圆盘的形态也暗示着建筑顶部光筒的存在。
△设计草图 绘:董功
△休息区坐席 摄影:刘国威
泡汤功能分布于第三层,藏于光筒下的汤池被弧形墙体包裹,包括了不同温度的泡池、冰桶区、淋浴区、挂衣区和饮水处。底部空间幽暗、静谧,天光通过凿毛后的混凝土内壁变得更加柔和,微微照亮至下方的水面,波光反射在弧墙和天花上,光、水、雾在此动态交织,相得益彰。泡汤时,透过西侧的条形长窗,视野可以延展至深谷、崖壁,以及将建筑层层包围的杨树林。
△泡池 摄影:田方方
△泡池 摄影:刘国威
△冷水浴 摄影:田方方
△雨浴 摄影:刘国威
作为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眼石汤泉创造了一种带有神秘感的空间知觉——某种跳脱日常生活的独特感受。建筑作为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生活更多元的身心体验,成为连接访客、居民、社区与自然的纽带。
△楼梯和天光 摄影:刘国威
△光筒 摄影:刘国威
△电梯厅 摄影:田方方
△舷窗内部 摄影:刘国威
△舷窗外部 摄影:刘国威
△汤泉与场地夜景鸟瞰 摄影:刘国威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长剖面图
△短剖面图
地理位置:承德市兴隆县雾灵山阿那亚,河北,中国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直向建筑
主持建筑师:董功
项目建筑师:赵亮亮、谭业千
设计管理:张菡
施工管理:赵亮亮、李锦腾
驻场建筑师:谭业千、张志逸(实习)、王维琛(实习)
项目成员:李嘉慧、孙颖艺、曾子豪、王飞宇、张力文
建筑材料:清水混凝土,玻璃,钢,黄铜,柚木,水磨石,石
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地上:360平方米,地下:200平方米)
占地面积:131平方米
用地面积:600平方米
页:
[1]